楓涇古鎮是一個處于吳越交匯之處的江南水鄉古民居建筑群,在古鎮核心區的中大街,有一處始建上世紀30年代,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的近現代傳統民居建筑——王槐庭老宅。王氏宅為磚木結構的三進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緊鄰中心老街的主道,內庭保留著一郁郁蔥蔥的白玉蘭樹。朵云書院就位于此處,一個庭院深深處,可供游人居人“閑窗聽雨、獨樹看云”的“紙窗竹屋”,一個過去與今時人文記憶的保存處。
設計以楓涇明代文學家陳繼儒所著《小窗幽記》為靈感與精神來源,通過對文學的抽離分析,希望人們可以在古鎮老宅中的“徑”“屏”“階”“花”“石”“竹”“室”“路”“橋”“樹”“草”“渠”“泉”“屋”“客”“酒”中豐富空間體驗,實現可觀、可游、可憩,重構出古時的生活場景,喚起塵世抽離的觀感,獲得獨屬楓涇江南水鄉的文化歸屬感。王氏宅在修繕更新的同時,也將同步復原老藝術家們彼時的創作場景。
王氏宅是近百年歷史的文物保護建筑,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我們需要在完全保留傳統民居現狀的情況下,完成藏書量較大、客流量較多、多重內容空間運營需求的現代書店設計,如何合理去滿足這些種種是設計的基礎和重點。
場地主入口兩側都是熱鬧的店鋪,門外是游人如織、煙火氣息,門內是靜默的書店,設計需要給予進入其中的人們一份暗示,一個連接喧鬧與沉靜空間的心理過渡。跨過大門,走過斑駁的老石板橋階,抬頭便可望見挺立在院子中的白玉蘭,低頭是平靜的水面倒影著天空。
書店內部,考慮到建筑本身有三進院落的縱深,我們希望人們停留在中軸的時候,視覺可以延伸,門廊院之間沒有阻隔,目光所及“園中有院,境中有景”。空間中,書架即構成空間結構內容的重點,木結構的梁柱與木構的書架相互穿插,建筑結構與家具構件渾然一體。從傳統木構榫卯結構轉譯出的語言重組出來的模塊書架,與書架中間用宣紙肌理構成琥珀板的“屏”,形成虛實結合的敘事。 因為文物建筑需要提前修繕完成的緣故,書架在設計上則考慮模塊預制化施工,工廠預制好構件,運輸到現場搭建組裝。柜體預制化需要前期與各專業對接反復溝通敲定模塊的合理尺寸和安裝方式以達成現場搭建的成功。 門廳中軸兩側放置著七個展書臺,從傳統文人書案中轉譯出來,根據書籍的尺寸,同樣以木構與定制的宣紙琥珀板為構成語言,配以木質方框架。當人們停留在桌前翻看書籍,天光的散落,感受一份獨屬書香的愜意。
二進庭院的咖啡吧臺和二進門廳的服務吧臺,是由青綠色漸變金屬和烏木色實木構成,書架中的格子內零星嵌入青綠色的金屬框,并在每一格的燈帶下的金屬收條得以呼應。“結廬松竹之間”、“徙倚青林之下”,吧臺背后古畫的留白與書架序列空間表達形成呼應,大面積的留白是與后面影影憧憧的樓梯達成對話,這是一份屬于江南水鄉的只此青綠。二進的二層是供讀者坐下休憩的區域,用屏風為墻,進行了軟隔斷,也可供一些藝術工作者在此品茗賞畫,進行交流分享。
三進是精品典藏書籍的空間,會有一些珍貴的圖書在此展示,中間的展示臺與服務吧臺是一脈相承的構成手法。從這里走到二層,是一個復現當時上世紀60年代老一輩畫家在此創作和生活的場景,同時也是為古鎮的居民或者游人在此閱讀學習使用,賦予它更多的生活藝術可能性。
從二進庭院的小門可進入一片大的庭院,這邊是作為咖啡休閑、展覽空間等多重復合功能使用的區域。在前場,栽種了一棵大樹,與一進的白玉蘭相為呼應,也是這一片庭院的精神所在,人們可以此帳篷露營,在夏日晚上居民游人在這里舉行小型音樂會,滿足多種可能性發生的場域。
云至楓涇,在朵云書店里每一處駐足,都是與《小窗幽記》中生活場景的每一次相逢。在老宅門廊院的漫步、休憩、閱讀中,形成人們獨屬楓涇江南水鄉的詩意歸屬。